(第 5 则)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 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第 18 则)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 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第 19 则)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 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 (第 28 则)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去崔杼几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 (第 31 则)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 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第 62 则)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 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B.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C.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D.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寻亦收至/未果,寻病终 B. 向子期举郡计入洛/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君去崔杼几世/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当共戮力王室/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箕山之志:山名。尧时巢父、许由在箕山隐居。这里说箕山之志,就是指归隐之志。 B. 登阼:登上帝位,阼,大堂前西边的台阶。帝王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所以也用阼来指帝位。 C. 楚囚,原指被俘的楚人。《左传》载:楚国伶官钟仪为晋所囚,仍奏楚声,表示不忘故旧。 D. 桑榆:太阳下山时,阳光照着桑树,榆树的树梢,便用桑榆比喻黄昏,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
【答案】 【1】 D 【2】 B 【3】 B 【解析】 【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诸人”一个词语,不要断开;“新亭”作前句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周侯”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D。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寻:不久;B项,举:全/发动;C项,距离;D项,勠:并、合在一起的意思。故选B。 【3】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帝王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错误,应为东阶主祭。故选B。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世纪金榜新视野暑假作业系列答案 蓉城课堂给力A加动力源期末暑假作业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系列答案 高效A计划期末暑假衔接中南大学出版社系列答案 育文书业期末暑假****通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系列答案 时刻准备着假期作业暑假 原子能出版社系列答案 文诺文化暑假作业快乐假期延边人民出版社系列答案 暑假乐园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系列答案 伴你成长暑假作业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系列答案 赢在暑假抢分计划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系列答案 暑假衔接暑假培优衔接16讲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系列答案
年级 高中课程 年级 初中课程 高一 高一免费课程推荐! 初一 初一免费课程推荐! 高二 高二免费课程推荐! 初二 初二免费课程推荐! 高三 高三免费课程推荐! 初三 初三免费课程推荐!
更多初中、高中辅导课程推荐,点击进入>>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圣陶先生于 1988 年 2 月 16 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 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 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 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 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 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 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 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 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 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 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 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节选自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老****中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B.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C. 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委婉、通俗。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 D. 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行文沉稳平和,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 【2】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 【3】今年是叶圣陶先生逝世 30 周年,读完文章,透过张中行先生的文字,你从叶老身上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题目】每一个汉字都有独特的魅力,请仿照例句,另选两个字,分别写一句话。 例句:舒——“舍”得给“予”他人,自己才能舒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艺术品总是具有两面性:。艺术总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着时间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长久的艺术魅力依存于当时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之中。 ①但是,艺术品还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时间性 ②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 ③我们欣赏《诗经》之美,欣赏任何一件古代作品时,都不能超越时代 ④而总是将作品放在它所属的时代去“遥想当年”“设身处地” ⑤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 ⑥艺术品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创作出来的。 A. ①④③⑤②⑥B. ⑤②①⑥③④C. ⑤①③④⑥②D. ③②④①⑥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题目】请简述“孔明巧布八阵图”的故事。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